bb体育雕塑、Logo、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内涵解读 

一、“青春飞扬”雕塑及设计内涵

  (一)“青春飞扬”雕塑

mmexport1711327721479.jpg

  (二)设计内涵

轻盈的不锈钢线条,彷如银白色的生命线,旋转交叉出“无穷大”的生命乐章,这是时代的交响,它贯通南北东西,连接四维八方,地上纵横穿梭,无限延伸力量、速度与梦想。那青春飞扬的少男少女、飞舞的风筝是放飞的希望,他们欢笑着、跳跃着,奔向灿烂而生机无限的未来和远方!

二、Logo设计内涵说明

  (一)Logo设计

 

(二)设计形式及内涵

整个Logo形状呈两圆叠加徽章式,外圆为学院主要信息,分别是“bb体育”英文全称 “CHONGQING ENERGY COLLEGE”和学院创建时间“2009”,六颗五角星,代表学院不断取得的胜利与荣誉。内圆用黄金三角的构图基础,描绘了山川环绕、树木繁盛的美好景象,加上榕树上方的学院校训“SOCIAL COMMITMENT”(厚德载物),更显整体平行关系,强调了学院核心思想,即要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来培育学子成才。

Logo主色调为蓝色,它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大海这样辽阔的景色都呈蓝色。这个来自自然的颜色。是沉稳、睿智和永恒的象征。

logo的线条处理参照榕树百年后“独木成林”的壮丽形态,由无数根小树组合形成一颗大树,圆形线条循环结合,构成树冠寓意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方能四季常青。树冠如同巨伞,自成能量,构成生动唯美的线条形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过人与人的共同传递与指引,教育的价值得以传承。就如同Logo象征的这棵大树一般,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引,通过知识的传递,得到茁壮生长。也预示着能源从自然中来,友好对待才能达到与环境和谐共生。这也是学院倡导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往复相承的能源精神。

logo的树原型来自于榕树,榕树具有“独木成林”“母子世代同根”的特性,寓意学院肩负着代代传承的教育使命。“垂一方之美荫,来万里之清风。”数百年后,学院这棵榕树绿荫依旧成就无用之大用,传递着良知与美德,树立着庄严稳重、顽强进取、奋发昂扬的精神形象。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时,在深圳莲花山公园亲手种下一棵胸径约15厘米的直干高山榕。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总结榕树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多么贫瘠的土地,乃至乱石破崖,它都能破土而出,盘根错节,傲首云天”。 

三、校风(自强、乐学、团结、进取)内涵

自强:语出《bb体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仅具有深刻的自我激励意义,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努力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是不懈追求自己做人之德与做事之能并能身体力行的品质。我院用“自强”作校风,旨在要求广大师生发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勇往直前的精神,为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西部一流的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

乐学:“乐学”教育思想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教育境界,它要求以兴趣为导向,以快乐为原则,“乐于学习”、“以学为乐”,这是快乐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乐学”体现了我院教育者与学习者所追求的风尚:教师乐学善教,乐中启智;学生乐学善思,乐中求知。只有想学、愿学,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精益求精。

团结:团,团聚,会合;结,凝聚,结合。“团结”就是虚怀若谷,宽以待人,友好相处,和衷共济。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院师生要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通力合作,集思广益,紧紧围绕学院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队意识,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同心同德,携手并进,共同进步。

进取:语出《论语•子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意指志向高大的人才能前进、向上,才有所得,而拘谨守分的人只能无所作为之意。进取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学习、工作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有进取精神,才能在未知的领域面前不畏缩,不停步,不亦步亦趋,有推倒一世之智勇,有开拓万古之心胸,不断拓宽学习的疆界。积极进取,是民族的希望所在,更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作为校风,要求师生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奋而思进,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

作为校风,“自强、乐学、团结、进取”集中体现了我院师生的思想行为作风:自强是动力,“自强为天下健”;乐学是方法,“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团结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进取是精神,“进取也故日新”。这八字的校风,不仅言简意赅,易于传记,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涵盖了我院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品格修养和科学精神,体现了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追求。

四、校训(厚德、笃学、铸能、思源)内涵

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即宽厚仁爱的心性与品德,蕴含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规范、高雅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知识素养;也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应自然,与时俱进,以博大宽容的道德胸怀包举万物,承载理想的民族精神。引“厚德”为校训,体现了我院“德才兼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德育为首,教育者要师德高尚,以德施教、以德治校,以德治学;学生要以德修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学会做人。全院师生要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塑造完美的道德品性。

笃学:明代邵璨《香囊记•讲学》有:“三年笃学不窥园,刺股悬梁志亦坚。”笃学是指对待学习有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态度。引“笃学”为校训,要求师生专注学习、潜心钻研,善于吸收优秀文化成果,追求新知,使师有师能,学有学技。笃学还强调,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反对虚假与浮躁之风。笃学的高级境界,就是终生学习,并学有所成。

铸能:“铸就能力之才”之意。表明了我院以“军地联合、校企合作、特色办学、质量建校”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秉守“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思源:语出北周•庾信《bb体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取“思源”为校训,主要是三方面原因:第一,学习要有追寻根本,探求起源的精神。学而常思之,知其然而知所以然。学习上有科学探索精神,才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二,如同“饮水思源”,思想上也要追寻自己的“源地”:思生命之源,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思知识智慧之源,感激老师和学院教诲之恩;思衣食之源,感激社会培养之恩。第三,“源”字代表我院立足行业基础,围绕能源特色专业办学,体现了办学特色。

此外,“德”、“学”、“能”、“源”用于校训中,强调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铸就能力之才,怀感恩之心,思生命之源,思知识智慧之源,思衣食之源等思想。“德”、“学”、“能”、“源”既包含了学院名称,又体现了我院以能源教育为立校之本,表明我院立足于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学以致用的培养方向。

“铸”与“思”的相互呼应,“铸”字刚性化,充满工科院校的阳刚之气;“思”字具有人文气息,体现了学院对师生做人、治学和处世的要求。“铸”字和“思”字的结合,用“铸”字刚性平衡“思”字之圆通,达到了整体的和谐统一。

作为校训,“厚德、笃学、铸能、思源”,是我院的办学之魂。不仅从宏观上体现了我院办学高远的教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富于哲理意味和人文精神,体现了学院对全体师生做人、治学和处世的训导和要求,这些要求既是学院校园文化的积淀和校园精神的凝结,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集中反映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反映了学院办学特色和全院师生整体价值取向。

五、教风(崇德乐教、博学善导)内涵

崇德乐教:“崇德”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师德,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还要具有忠诚并献身高职教育事业的自觉精神,以及为社会培育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高度责任感,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好本职工作。“乐教”意在强调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乐,发扬乐于奉献的精神,乐于与学生沟通交流,乐于做他们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

博学善导:“博学”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的视野、渊博的知识及较高的专业素养,教师应精通高等职业教育方法,对自己所学所授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有创新的见解。“善导”是指教师要掌握指导、引导和疏导学生的教育方法和艺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用有效的教育方法育人,即“奋其志、激其情、发其智、引其疑、启其思、广其知、添其翼、炼其毅、倡其辩、授其法、增其识”。

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底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 我院教风中的“崇”、“乐”、“博”、“善”,集中体现我院教师师德端正、心系学生、专业素养高的教学风范,有利于教师群体形成教书育人的正确态度和高尚的师德风范,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感化和引导学生勤奋好学,不断进取,成人成才。

六、学风(勤学善思、重技强能)内涵

勤学善思:“勤学”意为经常、不间断地学,广泛地学。“勤”贯穿学习始终,因此要有恒心,毅力。除了勤学,还要“善思”。“善思”是学习的必要环节,通过思考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创造的智慧,可以说,思则聪,思则通,思则新。勤学与善思之间相辅相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学如蜜蜂采粉,善思则能把粉酿成蜜。

重技强能:体现了我院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宗旨。作为学风,倡导学生要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办学之本。所以,我院学生更应该注重职业技能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学以明理,术以精工,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勤学善思、重技强能”作为学风,高度概括了我院学生的学习风气和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方法,突出了高职学生应具有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征。